濟南物流:物流老兵:鞋服行業的物流倉儲為什么有那么多
發布者:振宇物流 發布時間:2019-08-26 09:01:53
物流老兵:鞋服行業的物流倉儲為什么有那么多坑?
導讀
入行十年了,一直跟一線打交道,時常感覺生存的艱辛,做著沒啥價值的工作(因為要吃飯),都馬上進入5G時代了,鞋服行業的內核還跟20年前的2G時代一樣。如果商業的本質并沒有因為技術而改變,這個行業為什么越來越艱難?我們錯過了什么或者說我們做錯了什么…..
我們常常有很多困惑:
物流在鞋服企業的定位是什么?
鞋服企業的物流費用率一般多少?
甲方自建物流園區的原因是什么?
自建物流園區為什么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自動化?
高度自動化倉庫給企業帶來了什么?
甲方為什么選擇自營物流?
第三方外包物流為什么很難做好?
鞋服行業的未來是什么樣的?
消費者跟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,品牌如何去適應迭代?
……
本文試著原生態地去剖析一些我接觸到的經歷。當然,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理解企業深層的運作邏輯,如果理解不了或證明不了,就再找一家企業來驗證。這篇文章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理解。
物流在鞋服行業的定位是什么?
物流只是一種順應而為的存在,類似錦上添花,對貨品的商業流通邏輯影響微乎其微(如果你硬要說物流癱瘓的案例,我也無話可說……),絕對不是指望物流作為利器,去突破公司的發展瓶頸。所以品牌方物流只要滿足一些基礎的要求:倉儲——出入庫相對及時、訂單滿足率達標、庫存準確率達標;運輸——提貨、派送服務、相對穩定的時效。我想上面這些對于規模20億元左右的企業都很輕松吧,規模再大些的企業,走向自動化立體倉的,我個人理解是倉網結構沒規劃好,被迫走向自動化立體庫的,柔性供應鏈、O2O線上線下一體化、全渠道融合、智慧物流、數字化新零售……跟現在品牌方的倉儲、運輸關系真的不大,比如國內如日中天的某體育品牌,最近5年,他們的物流是什么樣的?
鞋服行業的物流費用率一般多少?
鞋服行業的物流費用率大多數集中在4%±1.5%左右(2.5%~5.5%),沒有參考意義,我只是告訴你,物流花的錢很少,不是讓各位去對比,花的錢少,對應的權重自然也不會太高。
原因通俗的說,比較直觀的就是產品單價(100塊錢的服飾跟1000塊錢的服飾物流費率能一樣嗎)、渠道行政級別(1/2線城市跟3/4/5/6線城市運費也不太一樣)。不太直觀的,渠道類型占比(加盟/直營/聯營,不同渠道運費各公司結算也有差異,另外直營貨品可以反復流通,同等流水情況下,直營貨品流量大于其他渠道),店鋪面積大小(50平米跟1000平米的店,單次訂單量不是一個級別,倉儲操作費用跟運輸費差別太大了),渠道訂單占比(比如加盟訂單一般是直營訂單操作難度的50%)、運輸費用類型占比(生產干線、正向發貨、逆向退貨、橫向調撥等不同公司運費比重也不一樣,一般直營調撥費用率都不低)。
甲方自建物流園區/成立自營物流公司的原因是什么?
自建物流園區基本上是政策因素(物流項目低價拿地、高新電子商務補貼、高新技術自動化設備補貼、碳減排補貼等,補貼項目挺多的);成立自營物流公司主要是財務原因,通俗說就是好分配上市公司的利潤,反正從來不是出于物流業務上的需求考慮的,沒有一家是因為物流業務因素。如果不好理解的話,跟前段時間渾水沽空某公司一樣,自營公司關聯交易比較好操作,財報上操作的空間更大了……不過良心說話,現在沽空國產體育用品行業,真的是,吃飽了撐的,業績不要太好…….要沽空體育用品公司還是等行業的疲軟期、質押比較高的時候吧。
當自建物流園區/成立自營物流公司不再是一種業務行為導向,而是一種商業模式,一種少數寡頭企業擁有的特權商業模式,我想,這對于整個行業的良性建設缺少積極推動的意義,可能是因為我經歷了太多的公司,接觸了太多了基層,對于行業有著特別的情懷。
自建物流園區為什么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自動化?
本來企業因為政策因素,只是想做自建物流園區這樣一件事,但是被騷操作的職業經理人都搞成了高度的自動化。一句話,任何組織的事情都是權利與利益,不能單純地從業務技術上看待自動化倉庫,用生意人的思維去看待自動化倉庫,就比較容易理解了。
縱觀鞋服行業,自動化項目負責人多半在項目運營2年左右離職,用有些老板的話說,我社會經驗淺,不懂物流,以為花點錢搞了一堆設備,總比原始的人工要強吧……誰知道后面要填的坑遠遠超出想象,讓我以后怎么再相信你們這些干物流的人……
當然,自動化是趨勢,不能因為目前品牌方的鞋服自動化項目運營現狀去排斥、抵觸,只是國內整體商業及其消費都不太成熟穩定的情況下,物流硬件、軟件等技術又處在高速發展迭代的風口,一年一個樣子吧(每年各種物流技術設備展其實可以去看看的),真金白銀地盲目追求物流自動化對單一體量的甲方來說,就顯得有點本末倒置了,應該理性看待,等待合適的時機。不過話說回來,哪天讓我去負責一個自動化項目,可能也會比較激進,職業生涯壽命有限啊。
高度自動化倉庫給企業帶來了什么?
這個只要去接手目前任何一家高度自動化項目的鞋服倉儲,估計講個幾天幾夜都沒有問題,因為個人經歷有限,在此就不表態了,各家有各家的故事吧。
簡單來說,一般自動化項目回報周期比較長,籌建初期,基本上都是公司業績良好的時候做一個3~5年的規劃。我們來算下時間,大型自動化項目方案立項、設備選型、基建搭建、設備安裝調試、UAT測試、業務運營優化、正式運營……2~3年時間不算長吧(有些公司光業務運營優化階段都要耗時2年,每年非采增加3000萬+),這就意味著大型自動化項目最起碼的周期是前期2~3年的準備時間加上3~5年的理想運營,意味著公司要保持5~8年的良性增長,才能按照預期規劃,設備達到最大負荷產值,達到預期收益……這其中還要公司業務不能發生太大的變化,物流技術最好不要出現太大的迭代變化,否則就是目前國內各大品牌方高度自動化項目的現狀。
當然,我們也理解一些項目當初的選擇,比如補貼比例很高(甚至80%也有的),品牌方物流腦子發熱,某個節點為了自動化而自動化,但是自動化這種東西,最大的缺陷就是靈活性不夠、業務適變性差、人工干預有限,一但跟品牌方自身的實際業務場景不太吻合,頭疼的問題就來了,繼續用吧,很痛苦,運維成本高昂,折磨基層操作工;拆了吧,這不是讓人看笑話嗎。國內拆自動化流水線、拆高位貨架的案例不勝枚舉。